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讲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通过心理咨询,最终成长的故事。

一开始蛤蟆内心深处并非自己意愿。苍鹭告诉他只有当蛤蟆真正担起想要改变的责任的时候才能真正开始。心理咨询更像是一场“合作”来访者和咨询者的都需要同主动参与。

随后在谈话之中逐渐引入一些概念。虽然感觉没什么很特别的,但是当把这些概念联系到自身经历,又让人醍醐灌顶。以下是人面对事物的三种状态。

第一个是『 儿童自我状态』。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包括:开心、悲伤、愤怒、恐惧。 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影响之后,这些基本的情感就会混合成各式各样的别的情绪和行为。这些影响又主要来源于父母。儿童无法离开父母,于是衍生不得不各种各样的行为是为了适应在家庭环境,顺从和取悦父母,并不意味真正理解父母输出的价值观。比如愤怒的方式,我也一度感觉自己不怎么生气。发现只是愤怒发泄的方式不同,我和蛤蟆一样往往就会怄气,会变得异常安静,从而减少攻击性。通常是在父母的权威之下做出的适应。

第二个是『 父母自我状态』。我们会表现地如同自己地父母,包括价值观和道德观,以此来审判某个人。但是每个人地运作方式又有不同。有的人审判别人,而我和蛤蟆会选择审判自己,谴责自己有罪。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就是不做出行动去改呢?我推测我的矛盾源自是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的对抗。比如我明明知道我房间很乱,又不想去整理,然后开始责怪自己,责怪的声音源自于父母,此时我儿童的状态又出现了,作为儿童的天性,又很抵触听从父母的话,如此往复,所谓的知道 只是一种来自父母状态的假象,内心深处还是产生对不明所以的强迫的抵触情绪。

第三个是『 成人自我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理性的合理行事,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说实话,没看懂这个状态的来龙去脉。我把成人自我状态看作是自己真正通过知识和道理来掌控自己的状态,这些知识是自我真正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小时候,父母去强迫施加的那些道理,比如生活上的一些琐事就难以进入状态中。因为从小时候起,这些道理就在自己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中产生着矛盾,很难一下子化解。而像一些我从学校学习的新知识,我更自由地使用和应用它们,父母的声音不会在解数学题时响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理的引导,积极地思考获得的认知,使用时才会感到更自由和畅快。

最后是『 自证预言』。按照自己童年的观点,构建出一个世界。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来反复确认自己的信念,让世界和自己预想的一样。仿佛自己在上演一出剧本。具有不同人生坐标的人会有玩着不一样的游戏,如果和自己预想的一样,那么就取得胜利。比如 认为自己和差劲,别人都比他好的人,会玩让自己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来印证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的认知。比如,有意的招惹别人,看别人能对自己宽容到什么程度,接着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 想起来真的很后怕,尊敬你和爱你的人都会备受伤害,甚至离你远去,最终孤苦伶仃,一个人。没错,达成了游戏的目的,赢了游戏,却输了人生。

读罢此书,蛤蟆怎么好起来的我还是不是不清楚,毕竟咨询的时间线是很长的,我顶多明白自己或者他人行为背后的一部分原因,但是怎么去改变还是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