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行山水间

贵州,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群山环绕,数千条河流将其塑造为喀斯特岩溶地貌的王国。大量的山林河谷让这片土地充斥着浓郁的神秘气息。我于是怀着敬畏和些许的恐惧抵达了贵阳。

贵阳的交通是立体的。坐车身在其中,各条道路在眼前不断地交织绕的人晕头转向,难辨东西。黔灵山公园的猕猴让人有些期待,在公园里跋涉许久才终于看到两只猕猴间互相厮杀,其中一只差点失足从屋檐下掉落,令人捏一把汗。又行了几步,终于发现一群猕猴,哦,不,应该是一群强盗吧。幸亏身上没带食物,否则肯定被哄抢的一干二净。在甲秀楼溜达完后,然后再附近找了家餐馆,叫“雷家圆子”,就是用豆腐做的油炸圆子,配上其特有的调料,口感外脆内嫩,味道鲜美,算是特色小吃吧。

饭后到高铁站后与社会实践团队会合,大家神态不一,有的社交达人如鱼得水和旁人侃侃而谈,也有的社恐面露羞涩,一言不发。我显然属于后者,所以高铁路上一直假装睡觉,害怕与旁边的组员交谈。我想,以后会有机会和大家熟悉的,也不必过多担心。

在六盘水经过一晚的修整,来到了本次调研的第一站:水城古镇。这里坐落着一个三线博物馆,纪念的是西南三线建设的历史。沿路的房屋墙壁上都有显赫的那个时代的标语。“人亲堪比阶级爱”,“好人好马上三线”,“为人民服务”等等。参观了博物馆后,知道三线建设是上世纪我国的重大军事战略计划,对西南地区的现代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人感到有趣的是一个手动的防空警报器,但是却被工人们用作闹钟,同学们开始疯狂转警报器,空厅传响,整个博物馆瞬间弥漫着一种紧张的备战氛围,霎时间回到那段峥嵘岁月。之后我们便开始在水城古镇进行街头访谈,收获颇丰。突然天空下起大雨,我于是坐在伞下和一个来自广东的游客聊了一下关于三线的问题,谈到当时韶关是广东的三线建设的重点,当时的备战气氛其实非常紧张,很多工业,和技术人员都从东部比如上海等地迁往西部。然后我们小组向一个小卖部的老板考察了水城古镇的历史。在这里未开发以前,这里基本都是住宅区,都用的自己的房子做点小生意,后来政府为了开发古镇景区拆迁了旧的房屋,但是没有给足相应的补贴,如今又向这里的摊位收取较为高昂的租金,这里百姓对此忿忿不平。听到这些话,我感到有些唏嘘。但是我们又采访了一位烙锅店的左氏老板,她对此的看法却又截然不同。她从小生活在水城,她母亲曾经是在路边做烙豆腐的。她对景区的开发持非常积极的态度,街道变得更加整洁了,社会环境和治安也有了很大改善,比如之前女孩子从来不敢走夜路,如今她也不会担心走夜路,游客更多使得生意更加兴隆。我想,之所以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是从不同的方面看待水城的变迁。政府在协调拆迁问题时确实存在着过失,百姓原本的生产经营方式突然改变,又缺乏补贴,引起了一部分原本生意蒸蒸日上的商家的忿怨。而后面采访的这位,较为年轻的老板更关注于变迁带来的好的环境改变。尽管如此,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考虑和协调百姓的不满。然后晚上也品尝了水城的特色小吃—烙锅。用土砂锅烙烤食物,蘸一下辣椒面,香辣爽口,油而不腻。只是有点难以控制火候大小,容易热油飞溅,还是略微有些危险。

第二天从六盘水前往久负盛名的黄果树瀑布,作为最大的瀑布群。做观光车的一路上都能看到一些小型的瀑布。离大瀑布的远近不同,感受也不同。从远处看去,夹在两山之间,激起的云雾在山谷中升腾,是秀美。而逐渐走进后,一下多了一个感官维度--触觉。激荡的水珠在脸上胡乱地拍打,心中升起阵阵凉意,耳边隆隆,水风忽忽,闭上双眼依然能感到震撼。更神奇的事,瀑布的背后,隐藏着一条溶洞,如同西游记里地水帘洞,从背面这个角度观飞瀑实属新奇,飞落地水花出奇的白,仿佛瀑布化身成了雪崩。不得不再一次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除了壮阔的黄果树瀑布,还有秀美的银链坠潭瀑布。其落差不大,潭沿面凸起的石面,像一片片莲叶一般,静谧而柔美地流泻如同绸缎。不知这些水滴从高处坠落时是否感到害怕,分明刚刚还在水平如面镜的水流中缓缓流淌,下一刻便倏忽间从平滑的水面坠落倾泻而下,让我不免后怕坐在飞机上的失重感

第三天终于有实操环节了--摘刺梨。之前喝过名叫“刺柠吉”的饮料,印象中爽口。可是当亲眼看到刺梨时,浑身是刺的它似乎并不那么友好,令人不知从哪里下嘴,终于忍住牙床的刺痛艰难咬下一口时,一股酸涩令人倒吸一口气。看来刺梨的确不适合直接食用,难怪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工才能除去它的酸涩味,以充分其清热爽口的优点。听完讲解后,我们便兴致勃勃地戴上手套下田采摘。这里的农田也是起伏不平,地面湿滑容易摔倒,下坡只能让旁边的玉米受苦了,一群人经过后,玉米全部都垂头丧气的倒了下来。刺梨一簇簇地挂在枝头,生熟让人难以判断,管他呢,权且当搞点小破坏。结果就发现用一层手套摘刺梨稍微一用力就能轻易地被戳穿,只得戴上两层手套,捏住刺梨之后使劲往一个方向转,就能轻易地摘下来了。大家都摘得热火朝天,尽管被刺的惨叫声此起彼伏,最后还是收获了半筐刺梨,半载而归。好心的村民想把刺梨送给我们,但是实在是苦于揣着兜里的麻烦,只得一再推却。

采摘刺梨的之后的一天,我们团队又调查了一家刺梨加工企业,参观了刺梨加工的生产线。了解到刺梨的营养价值很高,尤其是维C含量。又介绍了很多用刺梨作为原材料的产品,除了刺梨原浆,刺梨酒,还有用来解腻用的饮品,大家都仔细品尝了一番。并且与书亦烧仙草合作推出刺梨口味的奶茶。这是确凿的事实,后来从六盘水返回到贵阳的时候,我就在高铁站奶茶店喝到了这熟悉的味道,在喝到的第一口有些莫名感动。刺梨相貌本身不讨好,原本味道又有些苦涩,但是却能被人们坚持发掘价值,经过一系列加工与其他食材配合,最终能华丽蜕变为一种竞品在市场上销售,博得消费者的喜爱,实在是催人奋进。

还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乌蒙大草原。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间,竟然滋养出一片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草场。与平时所见一马平川的草原不同,乌蒙大草原不断给人遐想和未知期待。山丘起伏挡住了视线,让人一眼看不到全貌,越过眼前的小土坡也许就又能看见奔跑的羊群,抑或是听见阵阵牛羚,而稍微挪动脚步又能看到一只威风凛然的黄牛盘踞在下一个山头。长期在这样有趣的坡道行走,也丝毫不觉得疲惫,反倒妙趣横生。草原上还看到一群穿着布依族服饰的姑娘们围成一圈,随着音乐的节奏欢快的舞蹈,旁边的游客也逐渐加入这场草原盛会,其乐融融。我坐在草地上,和煦的风吹得我醉眼迷离,恍惚地看这片热闹的草地,人们与牛羊甚至骆驼结伴,风筝在白云间游走,山顶上徐徐旋转地大风车。这片深处群山腹地的草原就如同,尽管有些老套,但的确是贵州高原上的明珠。使生活在此的人们,能够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在一片广阔的草地尽情撒欢,释放内心的烦闷,遥望连绵的草野。

另外,我在团队中负责视频后期,当然也承担了小部分的拍摄工作。我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视频创作的经验,完全是从头学起。因为要和配合新闻稿做两个视频,时间非常紧迫。白天不仅坐车和拍摄非常辛苦,晚上还得紧张工作。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我一帧一帧的处理视频细节,一开始很不熟练,导致效率很低,还出现一堆问题,前几天不得不工作到凌晨2点。后面也感受到自己愈发熟练,效率也逐渐提高,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做出来的视频还是非常有成就感,并且学习了一项新的技能。与团队成员的协作共事,同甘共苦,让大家很快成为一个紧密的团体,不善言语的我也认识了很多新的好伙伴。

在这七天里,少不了车马困顿。“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每个镇乡之间的都要绕行大量的山路。感觉贵州的建设实属不易。交通方面是一个难题,不过越来越多的高桥正在飞架,据统计,贵州桥梁数量达到20000多座,全世界排名100座桥梁当中,有80多座来自中国;这80多座大桥之中,就有一大半来自贵州。但是六盘水铁路线还是处于落后局面,基本靠六安一条线路,我认为如果毕节-六盘水能通铁路能加强黔西和四川的联系。大量山地加上云贵准静止锋带来长期阴雨的天气,制约了贵州的农业发展。除了少量优良的土地能种植猕猴桃等经济作物,而沿途看到的大部分作物还是玉米。尽管如此贵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在我心中,贵州是一片神圣而又神秘的土地,不同于开阔、壮丽的西藏那样强烈宗教带来的神圣,恰恰相反,崎岖、起伏的峰林赋予贵州一股质朴、平易近人的灵气。在参观农民画时,无意听到苗族山歌,回声嘹亮,空灵婉转,仿佛一场与山灵的对话。我想以后我还会来到贵州,在此体味淡泊自得的生活态度,去追寻信奉神巫的山间传说,涤荡内心,直面自我。